本附录规定了工件厚度10mm~80mm奥氏体不锈钢对接接头的超声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按本附录进行检测的人员,应接受一定时间的有关奥氏体不锈钢对接接头超声检测方法的培训。对奥氏体钢的材料特性、焊接特性、焊缝组织及声学特性、窄脉冲双晶聚焦探头的声场特性有一定了解。对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理。
I.3.1.2 一般选用折射角为45°(K1)的探头,如需要也可选用其他折射角的探头。
I.3.1.3 使用双晶纵波斜探头或聚焦纵波斜探头检测时,应根据声束会聚范围和检测深度选择探头。当壁厚较厚时,可选用多探头分区扫查,各分区范围应相互覆盖不低于15%。表I.1给出了不同检测深度下探头折射角(K值)和探声束会聚深度的推荐选择。
选择的检测仪应与选用的探头相匹配,以便获得灵敏度和信噪比。声束通过母材和通过焊接接头分别测绘的两条距离-波幅曲线dB。扫查灵敏度应使检测范围内声程处反射体回波高度达到20%,信噪比应达到2:1。
I.4.1 对比试块的材料应与被检材料相同。试块的中部设置一条对接接头,该焊接接头的坡口型式应与被检焊接接头相似,并采用同样的焊接工艺制成。
I.4.3 对比试块的形状和尺寸(推荐)如图I.1~图I.3所示。图I.1对比试块适用于工件厚度范围为10mm~20mm,图I.2对比试块适用于工件厚度范围为20mm~40mm,图I.3对比试块适用于工件厚度范围为40mm~80mm。
I.5 距离-波幅曲线 距离-波幅曲线由选定的探头、仪器组合在对比试块上实测数据绘制。在焊缝两侧进行检测时,用焊缝中心的横孔制作距离-波幅曲线确定灵敏度和评定;只在焊缝单侧检测时,应使声束应通过焊缝金属,利用熔合区横孔制作距离-波幅曲线确定灵敏度和评定。评定线至定量线以下区域为I区;定量线至判废线以下区域为II区;判废线及以上区域为III区。判废线(RL)、定量线(SL)和评定线(EL)的灵敏度见表I.2。
表I.2 距离-波幅曲线 为比较焊接接头组织与母材的差异,可使声束只经过母材区域,利用熔合区横孔测绘另一条距离-波幅曲线 检测面
原则上在焊接接头的双面双侧实施一次波法(直射法)检测。受几何条件限制,只能在焊接接头单面或单侧实施检测时,应将焊接接头余高磨平或改变K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折射角的纵波斜探头进行检测,尽可能检测到整个检测区。
I.6.2.1 焊接接头两侧的探头移动区应清除焊接飞溅、铁屑、油垢及其他杂质。去除余高的焊接接头,应将余高打磨到与邻近母材平齐。
N≥1.5Kt ···································· (I.1)
I.7.1.1 检测灵敏度不应低于评定线灵敏度,此时在检测范围内声程处的评定线高度不应低于荧光屏满刻度的20%。如果信噪比允许,应再提高6dB。
I.7.1.2 对波幅超过评定线的回波,不锈钢浇铸件应根据探头位置、方向、反射波位置及焊接接头情况,判断其是否为缺陷回波。为避免变形横波的干扰,应着重观察显示屏靠前的回波。
I.7.2.1 为检测纵向缺陷,斜探头应在垂直于焊接接头方向作锯齿型扫查。探头前后移动的距离应保证声束扫查到整个焊接接头截面及热影响区。扫查时,探头还应作10°~15°的转动。如不能转动,应适当增加探头声束的覆盖区。
I.7.2.2 为确定缺陷位置、方向、形状,观察动态波形或区分缺陷波与伪信号,不锈钢浇铸件可采用前后、左右、不锈钢浇铸件转角、环绕等四种探头基本扫查方式。也可使用直探头对缺陷位置进行辅助检测。
I.7.3.1 保留余高的焊接接头,可在焊接接头两侧边缘使斜探头与焊接接头中心线°的斜平行扫查,见图I.5a。
I.7.3.2 去除余高的焊接接头,将探头置于焊接接头表面作两个方向的平行扫查,见图I.5b。
I.9.1 超过评定线的回波应注意其是否具有裂纹等危害性缺陷特征,并结合缺陷位置、动态波形及工艺特征作判定。如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应辅以其他方法作综合评定。
I.9.2 相邻两缺陷间距小于较小缺陷长度时,作为一条缺陷处理,两缺陷长度之和作为单个缺陷指示长度。条状缺陷近似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以两端点距离作为其间距;点状缺陷以两缺陷中心距离作为间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以上信息由泰州拓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不锈钢精密铸造,不锈钢浇铸件,不锈钢加工件信息请访问http://www.yzqlhzp.com